2012年6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系吴以义教授应邀来《科学》杂志编辑部,为编辑部成员作题为“赛先生姗姗来迟”的报告。吴以义教授系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史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受聘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吴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有关赛先生之于中国为什么说其姗姗来迟的原因,并与大家就科学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座谈。
科学观念和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须臾或分的联系。科学是近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作为物化了的观念,又以物质力量向外传播扩散。鸦片战争就是这种扩张的一种表现,西方列强用科学物化的成果——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而科学作为技艺、作为知识、作为文化向中国文化传播扩散的形式和过程,也常因人、因学科,因时代而异。技术和工业,作为物化了的科学,为国计民生所要求,其传播扩散势不可挡;至于科学观念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则精深微妙不易理解把握,因而其传播过程也最曲折复杂。
吴教授的报告通过几则历史案例,阐明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科学及其观念的反应。正因为我们接受科学时仅仅是科学的有用部分,是物化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是和西方科学一起成长的,而是等西方科学成长以后,把它接收过来。我们接受的是成果,不是精神。接受的是“什么”,不是“怎么”。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没有移到洋人是“怎么做出这个东西的”。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问,为什么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这里面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这也正是 “赛先生姗姗来迟”的意思。
根据本次报告整理的吴以义教授文章刊登在《科学》2012年第5期上。[
点击此处阅读]
吴以义教授在《科学》编辑部作题为“赛先生姗姗来迟”的讲演。

吴以义教授向编辑成员赠送了他的著作——《海客述奇》,并与大家座谈交流有关科学的三个层面、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精神的实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