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常迵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程民德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岁月飞逝,两位大师已故去多年,而信息科学“金三角”就是他们的倡议。
常迵先生生于1917年2月4日,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过“一二九” 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转到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40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后在昆明无线电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1944 年,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哈佛大学应用科学博士。1947年博士毕业后,旋即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是新中国无线电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程民德先生生于1917年1月24日,1935年考入浙江大学,1940年从西迁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毕业,接着读研究生。1942年研究生毕业后,在重庆一个电厂工作了一年,1943年受聘回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1946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1950年初与华罗庚先生一起回国。程民德是中国多元调和分析和多元三角逼近研究的开拓者,1980年代,华罗庚和程民德分别担任中国数学会正副理事长。
常先生和程先生在1950年代初就成为好友。“文革”后,常先生领衔并与程先生搭档,竭尽全力地推动中国信息科学、智能科学,尤其是模式识别、信号与图像处理等学科的发展。当时,中国科学院没有信息学部,只有技术科学部的信息学组,常先生和程先生分别担任正副组长。1982 年初,笔者到清华大学做常先生和阎平凡教授任共同导师的第一批硕士生和第一批博士生;1987年,到北京大学做程先生的第一批博士后。回顾往事,常、程两位先生的辛勤努力历历在目。
在此只提三件与信息科学“金三角”有关的事。一是创建了中国模式识别学会和中国信号处理学会,常先生任这两个学会的会长,如今中国智能学界的多位两院院士都与这两个学会有关。二是邀请美国、欧洲多位学术大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当时我国经济基础弱,接待条件差,邀请他们来很不容易。笔者有幸在清华大学就读时接触了多位学术大家。著名华裔科学家傅京孙先生就来了两次,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K.S.Fu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些来访的大师还包括著名科学家威德罗(B. Widrow)、罗森菲尔德(A. Rosenfeld)、斯卡兰斯奇(D. Sklansky)、尼曼(H. Niemann)、哈拉利克(R. Haralick)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术交流不只是大师们做学术报告,常先生每次会选两三个博士生“放到火上烤”,让每人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做汇报,并请大师点评。印象中,笔者就被“烤”过多次,曾向傅先生和威德罗等汇报。这些学者到访北京的同时,还会到外地的一两个城市。这类学术访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
第三件事与智能科学与大数据工程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Big Data Engineering,IScIDE)的发起有直接关系。信息科学“金三角”这个词是常先生创造的,三个角原先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这三个角上建立了我国信息科学的第一批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金三角”的不少骨干后来成为两院院士,包括我国智能界第一个中国科学院女院士、北京大学石青云教授,清华大学的李衍达院士和张钹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胡启恒院士和戴汝为院士等。当时,“金三角”是常先生和程先生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术交流合作非常紧密,进而向全国辐射。
2008 年夏天,笔者应邀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做一场学术报告,晚上与阎平凡老师、李衍达院士和清华大学张长水教授聚餐。李衍达院士也是笔者的老师,笔者曾是他讲授的信号处理课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那晚,李老师布置一个大作业:如何为内地智能学科出份力。为完成作业,也为继承当年的“金三角”精神,效仿两位先生为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笔者萌生了发起IScIDE的想法,主要目的是为国内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集体展示的平台。
笔者于2010年在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本科在此就读)发起IScIDE。那年,李老师、郭爱克院士、陈润生院士、李德毅院士(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以及芬兰国家科学与文学艺术院奥亚(E. Oja)院士,都到会做了主旨(keynote)报告。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保铮院士和东南大学冯纯伯院士虽因健康原因没能到会,但也给予了重要支持。
笔者设计会议时,借鉴了国际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NIPS)的模式——单轨口头报告、亮点简述、海报发表(single track,spotlight,poster)。比起当时国内举办的会议,IScIDE会务工作量增加不少,哈尔滨工业大学唐降龙教授团队承担了IScIDE 2010的会务和后勤支撑。
IScIDE 2010的一个重头戏是采用国内国外中青年实力派学者一对一的方式做邀请报告。12位国内和12位国外的中青年学者参与了IScIDE 2010,大家积极支持,自掏旅费来参加。国内的12位学者中,现已有985或211大学的1位副校长、1位少将、2位校长助理、多位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IScIDE会议每年一届,沿用“一对一邀请报告和单轨口头发表”的特色,旨在推动信息科学在生命科学的大脑计算(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机体维护(精准医疗、健康计算等)和社会行为(社交网络、智慧城市等)三个交*领域的融合研究。IScIDE的邀请报告学者,现多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ScIDE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就是从这些邀请报告学者中遴选的,多位现在已是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新兴代表人物,如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志华教授,滴滴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何晓飞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杨健教授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IScIDE做过主旨报告的有李衍达、郭爱克、陈润生、李德毅、徐宗本、郭雷、高文等院士。还有来自国外著名学者奥亚(E. Oja,赫布奖得主)、斯米德胡贝(J. Schmidhuber,亥姆霍兹奖得主)、尤伊尔(A. Yuille,马尔奖得主)、里萨宁(J. Rissanen,香农奖得主)、姚期智(A. C. Yao,图灵奖得主)、甘利俊一(S. Amari,日本学士院赏得主),以及来自港澳的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倪明选和笔者。
IScIDE早期采用笔者设计的一个金三角图案为徽标。后来因不同单位举办,常忘了使用。因IScIDE而创办的学术期刊Springer-Nature OA Journal of Applied Informatics所使用的徽标就是原先金三角图案的改版。
如今,“金三角”不再是仅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其涵盖范围已大幅拓展。信息科学“金三角”故事背后,体现的是我国前辈科学家的精神,需要新一代去传承。 ■